(通讯员 罗凯 王敏)春分过后,天气晴好。毕节市金沙县清池镇的茶山上,茶树已经冒出新茶芽,采茶工人挎着茶篓穿梭在茶拢间,正在采摘嫩绿的“贡茶”,一派繁忙春茶采摘景象。
(资料图)
3月22日,毕节金沙县清池镇张氏茶庄采茶工人正在采摘茶叶。(王敏 摄)
“大家每人一天大概能采10斤茶叶,每斤按20块钱算,一天下来能有200块钱,收入非常不错。”茶山上,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的采茶工人曾凡莲喜上眉梢。
清池镇地处川黔两省三市交界处,自古以来是“黔茶出山、川盐入黔”的古驿站。优美的生态与独特的土壤、气候,滋养出了清池茶香气纯正、滋味纯和的特点,广受欢迎。清池茶历史悠久,是金沙县名特产之一,清嘉庆年间,当地茶农就以茶代税,把清池茶被作为贡品专程奉送京都,因此获得“贡茶”的美誉。
3月22日,毕节金沙县清池镇张氏茶庄采茶工人正在采摘茶叶。(王敏 摄)
“嗡嗡嗡嗡……”走进清池镇张氏茶庄加工厂房,伴随着机器的运转声,鲜叶经过杀青、揉捻、烘干……一系列工序,包装后就能销往省内各地和北京、深圳、成都等城市。
“电压正常、无发热现象、导线无破损情况……”在厂房内的配电箱旁,南方电网毕节金沙供电局清池供电所工作人员正在帮助巡视用电设施,助力茶企生产。
3月22日,南方电网贵州毕节金沙供电局工作人员走进茶企生产厂房,对电力设施开展“义诊”。(罗凯 摄)
“现在正是春茶采摘的好时节,这些天就有30来名工人在加紧采摘和加工,等大规模采摘,还得增加工人。”有着600亩茶园的金沙县清池镇张氏茶庄负责人张德勇说,“现在都是用电制茶,基本上所有制茶工序都是用机器。相比以前的用柴火炒茶,电制茶的温度更精准,茶的品质更好,既降低了烟尘的排放,又有效促进了企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早在茶树发芽前,毕节金沙供电局清池供电所工作人员就通过无人机巡结合人巡方式,提前对涉及茶企供电线路和设备,开展更为精准、全面的巡视,完成隐患、缺陷排查和消除工作,并积极上门宣传电能替代的优势,为茶企顺利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3月22日,南方电网贵州毕节金沙供电局工作人员走进茶叶生产基地,对电线路进行巡视维护,排查隐患,全力服务春茶用电需求,助力茶农增收。(罗凯 摄)
“随着春茶进入大规模采摘,用电需求不断增大,我们组织工作人员主动上门对茶企电力设施开展‘义诊’,将根据用电负荷情况,及时做好变压器增容工作,保障茶企用电无忧。”毕节金沙供电局清池供电所副所长韩斌说。
“有了优质的电力保障,我们只管铆足了劲开足马力生产。预计本批新茶上市后,销售额能达到近100万元。”张德勇高兴的说,“‘清池茶’走出大山,不仅让我获得了收益,更为采茶的村民们增加了收入。”
金沙县产茶历史悠久,品质上乘,拥有“中国贡茶之乡”、“中国茶业百强县”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金沙贡茶”多张靓丽名片。2022年生产干茶7198吨,产值达到了14.35亿元。如今,金沙县大力推进茶叶产业化进程,做大做强茶产业,走出了一条地方、企业、农民多方共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俱佳的绿色产业发展之路。
近年来,毕节金沙供电局多措并举助力金沙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推广电能替代,开展客户走访、安全宣传、线路巡视维护、隐患排查整治等,切实提升供电可靠性,持续优化用电营商环境,全力服务全县35家茶叶企业和40间茶叶初制加工厂,让企业无用电之优,全心全意的投入生产经营,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