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快讯 > 正文

哇!河南考古发现“中华第一粽”! 环球今亮点

2023-06-21 14:42:26顶端新闻

五月五,过端午

划龙舟,敲大鼓


(资料图片)

一二三四五,你包粽子,我跳舞。

粽子从何而来?

除了与祭奠屈原相关的传说外,

考古工作者在一座千年古墓中

找到了更为确切的史证答案。

古墓发现圆形包裹 历经千年而不腐

信阳城阳城遗址八号墓是一座战国中期的楚国贵族墓,201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始对其进行考古发掘。

M8墓葬全貌(由西向东)

信阳城阳城遗址八号墓平面呈“甲”字形,坐西向东,由墓道和墓室组成。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 10.04~10.90米,南北宽9.63米。椁室分为主室、前室、南侧室、北侧室以及3个后室等7部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信阳城阳城遗址八号墓发掘现场负责人武志江表示,在发掘过程中,他们在椁室中后室的木案上,发现了大量的用叶子包着的圆形包裹,很难判断它的性质,于是便给植物考古方面的蓝万里博士打了电话。

M8发现圆形包裹

圆形包裹为何历经千年而不腐?武志江说,八号墓所处位置地下水位较高,墓室整体被地下水浸泡,形成了特殊的埋藏环境,这为墓葬中文物的保存创造了有利条件。

圆形包裹不计其数 几个一组串在树枝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植物与寄生物考古实验室主任蓝万里到达信阳城阳城遗址八号墓发掘现场看到圆形包裹时,眼中透出了抑制不住的兴奋与震惊,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疑惑:它们到底是什么?

M8出土的圆形包裹

“当时我们统计了一下,完整的圆形包裹有40个,破损散落在椁室底部的不计其数。这些包裹都由宽大的植物叶子层层包着,由麻绳或者茎秆捆扎,呈现厚圆饼状。”蓝万里还对每个包裹进行了测量,每一个包裹的直径是10~15厘米,厚3~5厘米。随着包裹一同出土的还有少量树枝,他推测包裹当时应该是几个一组,串在或系在树枝上。

关于植物叶子包裹的圆形物品,并非第一次出现。2004年,在《文物》期刊上发表的《河南信阳长台关七号楚墓发掘简报》中曾记载:M7中后室因被盗,随葬品仅残存少量的木构件和由大量的植物叶片包裹的圆形物品。

秘密深藏包裹 植物考古揭开神秘面纱

这些圆形包裹到底是什么?蓝万里将样品带回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植物与寄生物考古实验室进行研究。

内含黍粒的包裹

经过体式显微镜分析,蓝万里发现:这40包中有39包装的是没有脱壳、没有煮过的稻谷;另外1包装的黍,也叫糜子,是有粘性的大黄米。

包裹这些稻谷和黍的植物叶子又是什么?蓝万里从来没见过。“叶子包裹得很紧,而且经过长时间埋藏,质地已经很脆弱,很难展开复原,只得到了一部分残片,很难鉴定。”蓝万里通过和植物考古同行的交流,并请教农林专家,得出了几条线索:有人说像是榕属的,比如无花果的叶子;有人说像是壳斗科的,比如栎属的叶子。

槲叶对比(左为M8出土,右为现生叶子)

蓝万里就顺着线索,找来这些种类的现生叶子进行比对,拼合各个部分的残片,根据叶形、叶缘、尺寸、叶脉形态等特征,最后判断圆形包裹外的植物叶子是槲叶。

槲包呼之欲出 史证粽子千年历史

槲叶是壳斗科植物槲树的叶子,在现在的豫西一带,比如卢氏、栾川以及驻马店周边山区,依旧流传着食用槲叶粽子的习俗,也叫槲包。

结合着传统习俗,蓝万里认为,信阳城阳城遗址八号墓出土的槲叶粮食包裹,很有可能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我国传统食物粽子的早期形式。

楚国槲叶包,如今端午粽。先民们的饮食痕迹,以文物为载体,跨越千年,见证着中华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粮食种类、饮食结构、丧葬制度……古今的一脉相承,构成了中华文明灿烂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生机。

来源 | 大象新闻

监制 | 徐秀丽 李洁敏

主编 | 狄晓晶赵东 陈晨

记者丨程冰冰 谷艳敏 张颍辉 黄欣 罗曼

编辑| 赵易

关键词:

快讯
哇!河南考古发现“中华第一粽”! 环球今亮点
今热点:新华三重磅发布全光网络3.0解决方案 三大升级助力园区业务智慧跃迁
梦中的那片海:4对CP4种结局,比肖春生更幸福的另有其人_环球播报
机器人板块持续活跃,新时达5天4板南方精工5天3板|时快讯
天天微动态丨丝带蝴蝶结打法视频慢动作(蝴蝶结打法视频慢动作)
环球短讯!阿根廷足协感谢中国球迷,网友:有空常来
“我爱我家”房产中介一员工跳楼轻生,公司:很难过,会配合公安机关调查 全球热门
动态
2023-02-08美股先跌后反弹港股走势及分析 港股三大指数均录得升幅收市
2022-09-15快递保价纠纷频发的背后 快递物流业保价规则亟需官方出面制定
2022-08-29上半年河北海洋生产总值1280亿元 海洋传统产业稳步恢复
2022-03-18江苏盐城:东台西溪天仙缘景区打造文旅融合新天地